第一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辩论赛(2019·个人信息保护专题)于2019年5月11日(周六)至5月13日(周一)在清华大学法律图书馆楼举行。本赛事由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蚂蚁金服法律研究中心协办,清华大学学生未来智能法律兴趣团队承办。
赛事回顾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科技日益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得以应用。新兴科技在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变革与福祉的同时,也引发了隐私、安全等方面的潜在危机。本赛事围绕数字经济的各项专题展开,探讨新兴科技的利与弊、善与恶、取与舍,为高校学子提供一个思维碰撞、向时代发声的平台。
2019年,本赛事聚焦“个人信息保护”专题,辩题涵盖个性化推荐、自动化决策、数据携带、账号继承、隐私与便利等方面。(题解请戳“辩题发布”)
至本赛事的报名截止日,组委会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共计78支队伍的报名信息。基于各报名队伍提供的简介以及其他渠道的调研情况,组委会综合考虑各高校的赛事经验、队伍构成、地域分布等因素,最终筛选出16支队伍参赛。根据各队伍的抽签结果,参赛高校的分组排布如下。
本赛事为期三天,正式赛程包含小组赛(第一轮、第二轮、复活轮)、复赛、半决赛、决赛。决赛之后还包含表演赛、颁奖仪式等闭幕式环节。
5月11日,十六支参赛队伍围绕“个性化推荐是否有利于用户消费选择”、“社交账号是否适用继承”展开辩论,经过一整天的小组赛高强度比拼,四组各有两支参赛队伍小组出线、晋级复赛。
5月12日上午,八强队伍就“数据可携带权是否有利于市场竞争”激烈交锋,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表现出色,挺进半决赛。
5月12日傍晚,四强队伍唇枪舌剑,探讨时下大热的“自动化决策是否会加剧歧视”的议题,武汉大学与天津大学成功突围,杀入决赛。
5月13日下午,经过不到一天的短暂备赛,决赛于模拟法庭拉开帷幕。针对“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更应关注隐私还是便利”这一颇具争议的话题,二强队伍展开鏖战。最终,武汉大学摘得桂冠,天津大学获得亚军,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并列季军。
本赛事的闭幕式于5月13日下午在模拟法庭举行,闭幕式包含决赛、表演赛、颁奖仪式、嘉宾致辞等环节,由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刘晗主持。
聚焦:决赛
经过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武汉大学与天津大学从十六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会师决赛。决赛的辩题为——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更应关注隐私/便利。经抽签,武汉大学为正方,天津大学为反方。
武汉大学 正方: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更应关注隐私 VS 天津大学 反方: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更应关注便利
决赛共设置九位评委,其中四名资深专家评委,五名资深辩手评委。
•唐 磊:中央网信办政策法规局法规处处长
•陈昶屹: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中关村人民法庭庭长
•丁宇翔: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
•李海英:蚂蚁金服隐私保护办公室资深专家
•孔祥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资深辩手
•张驰:中国人民大学纵横辩论社顾问、资深辩手
•罗南森:中国政法大学资深辩手
•禹皓天:国际关系学院资深辩手
•王玉茹:中央财经大学资深辩手
正方认为,“便利”是指效率的提高,“隐私权”是指自然人所享有的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行为以及对个人领域进行支配的人格权。在数字经济时代,便利是经济利益的增长点,隐私是社会效益的安全线,更关注隐私才能实现数字经济时代的良性平衡发展。从理论上看,用户对便利有直观的体验,可以用脚投票;而出于信息不对等和技术壁垒,用户在隐私保护方面的话语权天然弱于便利。在现实层面上,隐私的安全线正在不断被突破,例如垃圾短信、电信诈骗、隐私买卖黑色产业链等,企业的隐私泄露成本极低,隐私保护力度极其有限。因此,只有对隐私施加更多关注,才能点亮网络安全的灰色天空。
反方认为,“隐私”是指有私密性的私人空间、信息和活动,“便利”是指以相对较低的难度满足主体需求,促进社会福祉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更关注便利有助于实现便利、隐私和其他利益的多边增加。便利与隐私是辩证矛盾,在市场经济的模型下,更关注便利往往能同时推动隐私保护。更进一步,更关注便利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落实公民权利。在数字经济时代,便利带来了民生、医疗、教育、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巨大福祉,与之相比,隐私的价值位阶就不那么高了。便利的意义早已不止于便利本身,其实质是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刻改造,以实现每个个体实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正式辩论结束后,九位评委投出了内容票和环节票。其后,资深辩手评委和资深专家评委交替进行了述票和点评。
孔祥稳指出,其一,隐私权关涉我们的自我实现、人格尊严,双方对于人格价值的讨论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其二,现在讨论的隐私风险是建构还是现实,也值得我们思考。其三,在用户话语权的部分,双方没有展开,但是有进一步展开的必要,因为这是信息保护中很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
张驰指出,其一,双方对辩题的切入角度有很大不同,正方从消费者、大众的角度出发,而反方从更宏大的视角出发,双方都有进一步充分论证的空间。其二,从事例表达的角度,正方从现实入手,举例贴近生活,比较符合观众观感,反方的宏观例子则契合了其宏大立论,双方表现各有特色。
王玉茹指出,整场比赛有两个大交锋和若干小交锋。第一,关于对便利的关注能否进一步带动对隐私的关注,双方通过举例和反驳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第二,关于社会整体福祉的上升,双方也进行了一番交锋,整体上反方的例证力度很大,正方也提出了与之相对的社会危害进行反驳。
陈昶屹指出,这个辩题对于我们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是争议非常大的议题,正方与反方的考虑角度不同,正方从理性思维的角度,反方从社会宏观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总体来说,正方表现了很强的逻辑能力,双方的数据和例证都比较有力,展现了强大的辩力。
丁宇翔指出,普通人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讲,应该更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但是从产业政策的角度来讲,考虑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则可能得出稍微不同的结论。我们在辩论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对方的问题或反驳所吸引,陷入对方预设定的陷阱中,赛后双方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论辩的思路。
李海英指出,这届辩论赛的各个辩题实质上都是围绕“个人信息保护”展开的,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就是如何平衡“隐私”和“发展”的问题,这是立法者、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今天的辩论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角度。
罗南森指出,这个辩题最深入的地方在于思考数字经济时代的特征与本质,哪边把这个时代描绘得更清楚,就越有利于立论与发挥。在攻防上,正方首先提出战场,反方提出大概三类回应,然后用利害之处引入了反方战场,最后正方也做了很全面的反驳。整体上,双方呈现出的态势都非常精彩。
禹皓天指出,双方的分歧在于价值位阶不同,正方认为两个价值比重相近,而反方认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今天触及核心问题的部分并不是很多,反方着重于可能性,正方在情绪渲染上比较到位,其实我们可以有更深的交锋,比如如果社会进步了价值观会不会演进,社会发展和个体权利保障如何平衡等。
最后,九位评委投出了至关重要的决胜票。
聚焦:表演赛
决赛之后,表演赛紧接而至,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趣味纷呈的讨论——算法能否匹配真爱?
双方分别由资深辩手于兮和周围光领衔,正方一辩、二辩为来自吉林大学的崇雅涵和苏笑,反方一辩、二辩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张震宇和刘力维。
于 兮- 正方三辩 -
周围光- 反方三辩 -
正方认为,真爱由爱的主观感受和合适的现实条件所构成,算法一方面通过精确的个人画像,筛选出符合个人理性的最优对象,例如世纪佳缘的线上算法已经达到14%的匹配率;另一方面通过定制化的社交平台,促进同好者的交往、一步步培养感情,从而匹配真爱。对于反方提出的人类不自知,正方指出,算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信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此外,算法不止有助于筛掉不合适的人,还能提供更多的候选人,搭建社交圈,一步步帮助用户找到真爱。算法匹配并没有那么冰冷,真爱的核心是真,既是信息的真实, 也是态度的真诚。
反方认为,算法的适用有其局限性:其一,人类其实并不自知,而是在不断激发特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其二,情侣的组合是多种多样的,旷世之恋并不一定是看似合适的两个人;其三,真爱是往后培养的过程,算法即使能帮助筛选掉一部分人、筛选出符合某些条件的一群人,却不足以找到真爱的那一个人。反方指出,真爱的萌发有时是基于偶然的环境和突然的感受,这是无法量化、无法预判的。在这个快速世界里寻找真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当你真的想要真爱,你去试、去碰、去头破血流,这才是你找到真爱的可能,而不是仅仅依靠大数据。
其后,主持人刘晗对表演赛进行了点评。刘晗指出,算法能匹配到什么程度,其实取决于怎么界定“真爱”。我们谈论的是一见钟情还是天长地久,是精神追求还是物质需求,是理性选择还是非理性冲动?目前,算法已经在匹配合适的东西给用户,但当我们谈论到真爱时,人和物品是完全不一样的,算法能否计算人的特质是一个问题。
聚焦:颁奖仪式
团体奖项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申卫星宣布,第一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辩论赛冠军队伍为决赛正方——武汉大学(总比分为17:10),决赛单场最佳辩手为正方二辩——张琪,并为获奖队伍和个人颁发了奖杯、证书和奖金30000元。
冠军:武汉大学
中央网信办政策法规局法规处处长唐磊为第一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辩论赛的亚军队伍——天津大学颁发了奖杯、证书和奖金15000元。
亚军:天津大学
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聂正军为第一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辩论赛的并列季军队伍——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颁发了奖杯、证书和奖金8000元。
季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个人奖项
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中关村人民法庭庭长陈昶屹宣布,第一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辩论赛全程最佳辩手为来自吉林大学的苏笑,并为获奖个人颁发了证书和奖金5000元。
全程最佳辩手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丁宇翔、蚂蚁金服隐私保护办公室资深专家李海英共同宣布了第一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辩论赛的六位全程优秀辩手(依次如下),并为获奖个人颁发了证书和奖金1000元。
•张琪(武汉大学)
•易雨竹(浙江大学)
•谢宇(天津大学)
•李翔(清华大学)
•蒋琳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昊林(北京大学)
全程优秀辩手
聚焦:嘉宾致辞
共青团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朱晓冬代表校团委表达了对本赛事的支持与祝贺。朱晓冬指出,“用青年做青年的工作”,相信在座的辩手都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家在对辩题进行观点交锋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分享所收获的认知,带动身边的朋友们共同进步,把勇于担当的意识充分点燃,青年之火聚似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在闭幕式的最后,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申卫星和蚂蚁金服首席隐私保护官聂正军分别代表本赛事的主办方、协办方作闭幕致辞。首先,两位都向第一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辩论赛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向所有的参赛队伍、评委嘉宾和赛事组委会表示了衷心的感谢。
聂正军指出,中国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争议,如何在用户权利保护和数字经济发展之间形成平衡,如何探索最符合中国产业发展实践和社会背景的技术体系,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支持这样一场辩论赛的原因。隐私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隐私保护永远无法赢得用户和市场。
申卫星指出,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培养大家的法治意识至关重要。很多辩手并不是学法律的,但通过这几天的辩论,大家对个人信息保护相关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尽管辩论有技巧,但法治的道路没有技巧、也没有捷径。今天在座的辩手都出生在数字时代,相信这一代的年轻人会营造出一个过去无法想象的数字经济的法治未来。
至此,为期三天的第一届全国高校数字经济辩论赛(2019·个人信息专题)圆满落幕。感谢各位嘉宾、评委、参赛选手、组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支持和参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前沿话题的精彩交锋。本赛事暂告结束,但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关注与思考将一直延续。期待与各位明年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