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下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19年度“AI+司法服务”创新竞赛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报告厅举行颁奖典礼。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靳学军主持颁奖典礼,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吉罗洪、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峰等领导和评审专家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清华大学法学院与北京华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组成的联合团队在“行业诉讼特点及对首都经济发展的影响”司法大数据分析竞赛选题中总分排名第一,荣获“优胜奖”。
本次竞赛以“便民、惠民,促进司法服务首都经济发展”为主题,在北京市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基地(数字北京大厦)成功举办。竞赛由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主办,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北京市大数据中心、北京市金控集团承办,首信云技术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参赛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华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共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中关村科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擎盾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天世纪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金山云公司、人民法院电子音像出版社等。
在此次竞赛中,清华大学法学院参赛队员根据对法律规范分析和案例研究的积累,明确了数据特征值背后反映的实际问题,同时发挥华宇公司在法律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形成了专业法学知识与专业司法数据技术的结合,共同完成了系统设计与实现、数据清理及报告撰写的工作。在“行业诉讼特点及对首都经济发展的影响”赛题中,参赛队员通过对和首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行业案件进行分析,发现涉行业案件的特点、审理特点、主要争议焦点和变化趋势等,从而为各类监管主体和行业主体的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辅助相关部门结合既有规范从而推进依法合规的诉源治理。
此次竞赛参赛队员由清华大学法学院和北京华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组成,其中,清华大学法学院参赛学生包括:2019级计算法学方向法律硕士研究生赵碧凡、王少春、李书佳、李天涵、楼锴毅、郭金龙、姚乃哲;2018级法学硕士研究生陈一龙、翟显赫;2020级法学博士研究生傅雪婷、刘子赫。刘子赫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参赛队队长。
清华大学智能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法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刘晗代表获奖单位发言
随着司法数据的快速积累,我国的法学研究迎来了案例分析的普及时代,而法律大数据分析一直是一个充满前景的新研究方法,是前沿法学研究和科研创新的富矿。清华大学开展的计算法学学科建设将法律大数据分析作为三个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期待通过法学与计算科学的结合丰富法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通过此次竞赛,我们认为:
(1)法学研究需要结合大数据分析,研究真实世界的司法问题。传统的法教义学分析非常重要,但不能脱离司法实际运行的需要。我们要善于从实务积累的数据中,分析出当前存在的真实问题症结与焦点,有针对性地利用既有学术成果,或进行学术创新。
(2)大数据分析不能脱离法规范思维。司法大数据思考不能脱离法律规范和法教义学思维,因为简单数据的堆积不能精确寻找问题的症结,亦无法依托既有规范提出合法合规的诉源治理建议。我们必须做到“纲举目张”,大数据是“目”,法律规范则是“纲”。
(3)需要进一步增强跨学科交流合作,加强已有成果的交互运用。传统法学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所涉及的案件量、维度数大都不能达到与本次比赛类似的量级,是“大样本”研究,而非“大数据研究”。与此同时,我们目前阅读到的不少司法数据分析报告大多限于简单描述性统计,难以对特征值做更详细的归因分析与建议。对于已经积累经验的法学问题思路与数据分析技术,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跨界交流机会促进实证法学研究的发展及其对实务以及理论法学的反哺,同时共同培养一批法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复合型“计算法学”人才。
(4)亟需建立科学的法律大数据研究平台。尽管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法律数据,但是大量的数据存储在公共部门的内部网络,难以提供开放的科学研究平台;与此同时,法律大数据的产生仅仅是一种原始状态,在未经结构化加工和数据清洗之前尚不适合直接进行科学分析使用。为此,清华大学法学院将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科学的法律大数据研究平台,期待与相关方的合作共建。
以下为“京法网事”相关报道
据京法网事报道,市领导高度重视数据开放工作,对我市数据开放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市经信局组织制定了《关于通过公共数据开放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并由北京市大数据工作推进小组办公室近期专门印发,这个方案全面规划了我市公共数据开放工作2019年至2022年的阶段目标,并部署了通过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推进一般公共数据无条件开放、建设公共数据开放创新基地、在重点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构建人工智能生态体系等各项重点任务,本届“AI+司法服务”创新竞赛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靳学军主持颁奖典礼
一直以来,北京法院全力推进司法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不断提升司法智能应用水平。本次竞赛是全国首个以竞赛模式开展智慧法院建设的案例,是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要求的具体探索和实践。参赛团队在短短两周的时间内,通过对司法数据的处理、深度解析以及模型算法设计,完成了法律文书识别模型、文书标的额提取模型、串案标注模型、实体识别模型、行业识别模型和争议焦点识别模型及多维度可视化展示系统等一系列竞赛成果,提出了对于分析决策与司法公正等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且完成了对律师和法官关联度的分析、类案同判等热点问题的创新探索。通过竞赛,参赛选手们展示了业务能力水平,对司法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拓宽了企业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优秀的研发成果,也为司法领域人工智能建设探索了方向,开拓了思路,实现了产业的共赢。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吉罗洪致辞
数据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助力产业,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为行业赋能。通过本次竞赛的举办,大数据产业建设摸索到了一条以举办竞赛作为切入点,撬动行业数据开放与行业技术赋能的新路。这次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以“做”代替“说”,以“成果”代替“想象”,对后续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创新信息化研发模式,以竞赛形成产品,为优秀应用进入法院提供渠道。本次竞赛强化司法智能应用,加强案例分析研究,为司法决策和国家治理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二是发掘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优秀案例,为下一步司法信息公众服务和审判辅助服务提供新思路。本次竞赛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审判业务部门和研究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各自优势,形成有效合力,全面推进司法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有效地服务人民群众诉讼、服务法官办案、服务司法管理、服务国家治理;三是促进首都创新技术新经济增长,促进首都科技中心建设。本次竞赛产生的优秀研发成果将转化为法院的信息化应用,为智慧法院建设添砖加瓦,促进首都新技术新经济增长水平提高。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潘峰致辞
下一步,北京市还将推动在交通、医疗医保、生活服务等多种领域开展数据开放与数据竞赛,鼓励具备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等“高精尖”科技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投身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工作,将成熟的创新科技技术转化为实践,促进传统行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精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创新技术转化为实践产品并落地实施,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相互促进发展、规范安全高效的产业共同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