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6日,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走进清华大学。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莅临清华,围绕“新时代中国法院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作专题讲座。清华大学法学院计算法学项目班级同学在内的全校600余名师生聆听了本次讲座,周强院长在讲座过程中多次对清华大学的计算法学学科建设表示赞赏,在提问环节回答了2019级计算法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李启铭同学的提问,并深入解读了智慧法院建设的现有进展和未来方向,列举了新兴科技发展有待研究的法律问题。讲座结束后,计算法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举办学习集体讨论班会,及时总结讲座收获。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和清华大学智能法学研究院副院长刘晗应邀出席本次班会。
讲座回顾
周强院长在讲座中谈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人民法院近些年将司法体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作为整体工作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推动审判执行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其中,智慧法院建设是近年来法院工作的一大亮点;他展示了人民法院司法区块链统一平台、执行信息系统、司法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等智能化应用成果,并指出:面向未来,信息化将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周强院长的讲课全面介绍了中国法院近年来司法改革和智慧法院的各项重大工作和进展情况,让我们了解了司法责任制改革、人民法院体系建设、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司法公开建设、解决执行难问题、互联网法院发展、智慧司法审判、智慧法院服务和管理、法律科技应用、司法大数据分析、新兴科技引发的法律问题等许多前沿信息。
与此同时,周强院长也在讲座中对清华大学的法学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介绍了双方近年来开展合作所取得了一系列成绩,特别提到了清华大学“计算法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新兴科技将促进法学理论研究将迎来大繁荣,对于清华大学在法律科技和网络法领域的优势表达了肯定和期待。
讨论回顾
同学们对正在推行的司法体系改革以及智慧法院建设进行了深入学习。其中,互联网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和普通法院的管辖范围界定以及在线法庭调查对于传统诉讼程序法的影响等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高度关注。同学们特别提出,希望通过实践调研,对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电子证据开放生态平台——“天平链”进行了解,从而对在线证据采集技术的底层原理、运作机制和实际效果加深认识,为之后的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此外,同学们还对于计算法学学科的使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思考,认为应当改变过去对于技术的单一认识,了解技术在业务层面、规制层面、商业层面等多方面的体现,同时清醒认识到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当下阶段,应主要着眼于法律与技术的充分结合,突破技术仅在形式上辅助法律的现状。现今,我国“智慧法院”模式现已初步形成,三家互联网法院以及其他各级法院也遇到了许多实践中的新问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计算法学必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计算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认清自身肩负的伟大使命和重大责任,结合工科背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突破仅有的初级数据挖掘,分析出数据中隐含的信息,减轻司法人员工作压力,让“智慧法院”更具“智慧”。作为新时代的法学生,在充分享受大数据时代带来的便捷和技术的同时,也应当以提升自我能力为目标,以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在新时代的司法实践中保持先进性和创新性,共同建设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教师总结
针对同学们的发言,申卫星院长和刘晗老师指出,现今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智慧法院在科技发展的支持下日臻完善,时代正在呼唤伟大的法学家,最高人民法院对清华大学计算法学的学科建设充满期待,作为计算法学新型交叉学科的学生,应当珍惜时间打好基础、充分进行体系化学习与思考,迅速成为时代需要的杰出法治人才。